港媒:香港人寄望依靠“新福利”赴内地发展
第99期体制的恐怖力量
读《古拉格:一部历史》
安福 同时,双方启动“数字丝路”计划,致力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交流。这是一部20世纪人类最疯狂地滥用权力的历史,深刻揭示了苏联劳改营的本质以及制度必然——体制的恐怖力量,让无数人沦为暴君的玩物。在这里,不管你来自哪里,出身什么阶级,“人人都被打上叛徒的印记”;无论你如何想象残暴,残暴都超出你的想象。对往往历史的态度,考验着人类的良知。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留在历史中,永远不能再发生。因为——发动一场对自己人民的“奴役战争”,是犯罪!
[美]安妮·阿普尔鲍姆 著
2004年普利策奖得主,曾任《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和编辑部成员、《旁观者》杂志国外编辑,《经济学家》杂志驻华沙记者,还著有《铁幕:重压之下的东欧,1945-1956》《东方与西方之间:跨越欧洲的中间地带》。【详细】
图书信息
- 【主题书】《古拉格:一部历史》
- 【著者】[美]安妮·阿普尔鲍姆
- 【译者】戴大洪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读药点评】发动一场对自己人民的“奴役战争”,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犯罪!
- 【读药鉴定】
- 相关专题
- 《读药》第17期:
索尔仁尼琴《红轮》 - 《读药》第85期:
《倒转“红轮”》:明镜:俄国知识分子心路 - 《读药》第66期:
“元首”诞生记:评奥威尔《动物农场》 - 《读药》第82期:
极权主义宣传圣经:评《弯曲的脊梁》 - 凤凰网历史频道专题:
滚滚红潮:苏联解体20年祭 - 往期回顾
- 《读药》第98期
《骂观众》——骂也是一种交谈 - 《读药》第97期
《吉陵春秋》:又见“恶托邦” - 《读药》第96期
《谁来守护公正》——为什么大法官说了算? - 《读药》第95期
《邓小平时代》:理解当代中国大变革 - 《读药》第94期
《公天下》:把握中国四千年政治之枢机 - 《读药》第93期
《刘心武评点<金瓶梅>》:重读天下第一奇书 - 《读药》第92期
《上海·爱》:晚清上海名妓与知识分子观察 - 《读药》第91期
人间寂寞周树人——漫谈《我的朋友鲁迅》 - 《读药》第90期
《昨天的中国》:袁伟时“拨乱反正”近代史 - 《读药》第89期
用“轮回”祭悼历史——评莫言《生死疲劳》 - 《读药》第88期
通往莫言的文学基石——评《丰乳肥臀》 - 《读药》第87期
On China:评基辛格《论中国》 - 《读药》第86期
《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的另一面 - 《读药》第85期
倒转“红轮”——明镜:俄国知识分子心路 - 《读药》第84期
萧功秦:超越左右激进主义 - 《读药》第83期
读《光焰不熄》:周质平论胡适 - 《读药》第82期
评《弯曲的脊梁》:极权主义宣传圣经 - 《读药》第81期
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先知”马克思 - 《读药》第80期
评《梦语者》:歇斯底里的歌 - 《读药》第79期
读《不存在的孩子》:世界百年堕胎史 - 《读药》第78期
辨《牛鬼蛇神》:“先锋”马原归来 - 《读药》第77期
评《历史人》:1968年代的疯狂 - 《读药》第76期
安吉拉·卡特《焚舟纪》:精怪醒世录 - 《读药》第75期
漫议《叫魂》:中国妖术大恐慌 - 《读药》第74期
评《人权与中国思想》:人权不是舶来品 - 《读药》第73期
读《可操作的民主》:民主与开会 - 《读药》第72期
帕斯卡尔·皮亚《波德莱尔》:永远做个诗人 - 《读药》第71期
弗格森《虚拟的历史》:希特勒的鹅毛笔 - 《读药》第70期
玛琳娜《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犁头与尖刀 - 《读药》第69期
孔庆东《青楼文化》:最销魂,青楼梦 - 《读药》第68期
刘小枫《诗化哲学》:致一个不浪漫的时代 - 《读药》第67期
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革命乌托邦前奏曲 - 《读药》第66期
奥威尔《动物农场》:“元首”诞生记 - 《读药》第65期
格非《春尽江南》:春有尽,诗无涯 - 《读药》第64期【更多】
《燃灯者》:“盗火者”周辅成
“古拉格”:绞碾着人民血肉的国家机器
“古拉格”不仅表示集中营当局,还表示苏联劳动苦役营系统本身,其形式和种类无所不包:劳动营、惩罚营、刑事犯和政治犯监禁营、妇女营、少儿营、临时难民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古拉格”代表苏联镇压体系本身,它有一套被称为“绞肉机”的程序:逮捕、审讯、用无取暖设施的运牛车押解、强制劳动、毁灭家庭、常年流放、过早及无谓的死亡。 【详细】
这是苏联集中营体系的一个独特之处:在多数情况下,囚犯是通过某种法律程序送进来的,尽管并不总是通过正常司法程序。纳粹占领欧洲时,没人审判犹太人,而苏联集中营的绝大多数囚犯却是受到审讯(无论多草率)、审判(无论多像闹剧)后被定罪的(即使用时不到1分钟)。【详细】
恐怖往事:“古拉格”究竟发生了什么?
尽管存在天气恶劣、缺乏经验、管理不善等等问题,施加于劳改营管理者和囚犯的压力丝毫没减轻。负责人不断夸口说要干得更好,也许这在囚犯——他们清楚如何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看来荒唐可笑,然而实际上,它是一个真正致命的游戏。许多囚犯将在这个游戏中丧生。 【详细】
在大多数情况下,苏联劳改营看守的残忍是不动脑筋、愚昧无知、随意放肆的残忍,是可能施加于牛羊的那种残忍。虽然当局没有明确要求看守虐待囚犯,但是也没有教育他们把囚犯——尤其是政治犯——完全当做人看待。【详细】
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劳改营里的大多数性关系分担了普遍残酷的环境造成的部分压力。它们不可避免地以一种令许多囚犯感到震惊的无所顾忌的心态进行。性行为如此公开实际上使它受到某种程度的漠视:对于一些人来说,强奸和卖身变成一种例行公事。【详细】
据记载有52830名儿童被安置在“劳动-教育聚居点”,这是少年集中营的动听名称。在许多方面,孩子们在少年劳改营的待遇与父母几乎无不同。孩子们的被捕和押解遵照的是相同规定,只两点除外:一是要求把他们与成年犯人分开;另外他们试图逃跑时也不会被开枪打死。【详细】
古拉格的悲剧在于,这一切都是借用正当的名义做的,是为了建设更美好的新社会。看似吸引人的空洞理想被置于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珍视生命、人权和自由之上。【详细】
古拉格的悲剧在于,这一切都是借用正当的名义做的,是为了建设更美好的新社会。看似吸引人的空洞理想被置于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珍视生命、人权和自由之上。【详细】
强暴运行了半世纪之久的“古拉格”——这种施害苏联国家和各类人士的劳改制度及其机器,其内在逻辑就是“契卡主义”,这种主义的真谛就在于:“没有敌人也要制造出敌人”!【详细】
作者在现在的东欧,看到到处都在贩卖前苏联的“纪念品”,悲愤追问:纳粹的纪念品,今天谁还敢公开出售呢?当我们忘掉历史,就意味着巨大的道德危机,随着背叛的公开化,早晚有一天,曾经的一切会卷土重来。【详细】
动机考:古拉格的产生是精心策划的吗?
从苏联的集中营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它们的囚犯和记录者一直为创建它们的动机争论不休。它们是作为集体化、工业化以及发生在这个国家的其他进程的附带后果而偶然出现的呢?还是斯大林精心策划了古拉格的发展壮大,早就打算逮捕成百上千万人呢? 【详细】
共时比较:纳粹集中营|苏联“古拉格”
苏联劳改营与纳粹集中营,大致于同一时期建立在同一块大陆上。希特勒听说过苏联劳改营,斯大林也了解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经历并描述了这两种集中营的囚犯大有人在。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两种集中营体系具有某种亲缘关系。【详细】
“古拉格”的罪恶为何没得到彻底批判?
所有人都会对佩戴卐字徽章的想法深恶痛绝,可没有人对T恤或帽子上的锤子镰刀图案表示反感。在这里,教训再清楚不过了:当一次大屠杀的象征令我们充满恐惧时,另一次大屠杀的象征却让我们微笑面对。【详细】
萨特曾写道:“因为我们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描写苏联劳改营不是我们的责任;如若没有具有社会意义的重大事件发生,我们就有冷眼旁观的自由,而不必去争论这一制度的性质。”【详细】
通过战后强行遣返成千上万名俄国人而把他们送入虎口,通过在雅尔塔将数百万人民交给苏联去统治,西方盟国可能已帮别人犯下了反人类的罪行。承认这一切将会破坏我们关于那个时期的记忆的道德纯净感。没人想知道,我们用帮助一个大屠杀者的手段打败了另一个大屠杀者。没人想记住,我们所帮助的那个大屠杀者与西方的政治家们相处得有多么融洽。【详细】
翻阅苏俄那段被尘封的历史
冰冷数字里的残酷史实
从古拉格开始迅速扩张的一九二九年到斯大林去世的一九五三年,最可靠的估计表明,约有一千八百万人曾在这个庞大的系统中吃苦受难,另有大约六百万人被流放到哈萨克沙漠或西伯利亚森林。
有海外关系的苏联公民同样受到怀疑。排在前面的是“移居民族”,也就是那些与边界另一边有亲戚关系和来往的波兰人、日耳曼人和卡累利阿芬兰人,还有散居于苏联各地的波罗的人、希腊人、伊朗人、朝鲜人、阿富汗人、中国人和罗马尼亚人。根据内务人民委员部自己的档案,从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它在针对这些“民族”的抓捕行动中将三十三万五千五百一十三人定罪判刑。
一九三四年,雅戈达给他在乌克兰的下属写信,要求得到一万五千至两万名囚犯,全部都要“适合劳动的”:为了完成莫斯科-伏尔加运河,迫切需要这些囚犯。信上标明的日期是三月十七日,而雅戈达还在信中要求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地方负责人“采取特别措施”,以保证囚犯在四月一日之前到达。
一份一九四五年的汇总资料列明,仅在沃尔库塔的各个煤矿就发生了七千一百二十四起事故,其中包括导致严重伤害的事故四百八十二起,导致死亡的事故一百三十七起。
在大清洗的一九三七和三八年,政治犯只占囚犯的百分之十二和十八;战争时期在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之间摇摆;一九四六年由于随着战争胜利而来的刑事犯特赦,政治犯的比例上升到将近百分之六十;然后保持稳定,在斯大林统治时期的剩余时间里,政治犯占全部囚犯的比例为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根据官方的统计资料,一九四二年,只有大约百分之十三的古拉格囚犯是女性。一九四五年,这一比例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大量男性囚犯被征召入伍送往前线,而且因为出现了一些禁止工人离开工厂的法律——这些法律导致许多年轻女子被捕。
一九三五年,苏联当局还通过了一项臭名昭著的法律,使得孩子们早在十二岁时就得承担成年人的责任。此后,因偷偷拿了一点麦子而被捕的农村姑娘和被怀疑与其父母相互勾结的“敌人”的子女便与未成年妓女、少年扒手、街头流浪儿以及其他少年犯罪分子一起,踏上了通往少年监狱之路。
在一九四三至一九四五年间,儿童“接待中心”收容了八十四万两千一百四十四名无家可归的孩子。其中大部分被送回父母身边,或者送到儿童收容所和中等职业学校。但是,数量可观的儿童——据记载,有五万两千八百三十人——被安置在“劳动-教育聚居点”。“劳动-教育聚居点”只不过是少年集中营的一个动听的名称而已。
调查
近期预告
《读药》周刊第l00期计划于5月15日前后推出,主题书为:《北回归线》[美]亨利米·米勒,译林出版社。欢迎投稿。以下为近期候选主题书: ◆《春天在哪里》阿乙,中国华侨出版社 ◆《先知三部曲》[波兰]伊萨克·多伊彻,中央编译出版社 ◆《命令我沉默》沈浩波,浙江文艺出版社
有偿征稿
《读药》周刊长期征集优秀书评稿件。您可以从以上的近期候选书中选书评论。您的书评一经采用,将给予优厚稿酬。
要求:字数至少3000字以上,谢绝一稿多投。请在主题处标明“《读药》投稿”,并附上您的联系方式和真实姓名,我们收到合适稿件会及时与您联系。
来稿请投:chenshuang@ifeng.com
版权声明
稿件凡经《读药》使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授权凤凰网读书频道代理其作品电子版信息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络传播权,并且本网站有权授权第三方进行电子版信息有线和无线互联网传播,本网站支付的稿费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费。另外,本网站有权将作品整理出版,并将依照相关出版物的版税支付作者稿费。
《读药》特约书评人
《读药》特约书评人既有来自学术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也有在相关领域有突出研究和独到见解的社会人士。他们将针对《读药》主题书进行点评和解读,为读者提供更有深度和价值的阅读思考。 【吴稼祥】 【秋 风】 【高全喜】 【左凤荣】 【唐少杰】 【闻 一】 【黄道炫】 【谌洪果】 【维 舟】 【端木赐香】 【更多特约书评人】
《读药》书评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